查看原文
其他

什么是对江坪最好的怀念

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-11-11

 戳蓝色字关注我们!



10月12日晚,江坪走了。江坪,这是浙江新闻界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名字。这两天,许多宣传人、媒体人在朋友圈再度转发《江坪:70年新闻人》一文,表达对江坪老总编的深切追思和敬意。


在新闻战线奋斗了70多年,江坪曾担任浙江日报总编辑、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、杭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,写下了《中国讲师和西德博士帽》《推荐鲁冠球的一封信》等许多堪称经典的新闻作品70多年沧桑岁月,他矢志不渝、初心未改。


江老一生为新闻事业而奔赴,一辈子认准一件事、做好一件事,成为浙江新闻战线的一面旗帜。斯人已逝,精神长存。从江坪的新闻人生中,我们能读出什么?又如何接力他的热情与坚守


江坪 图源:钱江晚报




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,江坪曾用简洁的6个字总结:热爱、坚守、创新。这6个字,简洁却不简单,是他从工厂学徒到省级党报总编、省记协主席,一步一个脚印躬身实践所凝练而成的。


江坪曾说,自己起点很低,13岁因家庭困难辍学,到宁波一个布厂里当学徒工。但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,咬定青山不放松,认准目标向前行,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。江坪身上体现的,正是一名优秀新闻人所应具备的品格与追求:


比如,视新闻事业为生命。他说过:“坚守是热爱的延伸,热爱才能坚持,才能守住热爱的新闻岗位,当好记者。”从人生第一次采访的失败,到发表《在甬江怒潮中》等一系列产生重要社会影响力的佳作,再到年近九十仍笔耕不辍、创作不息,江坪始终胸怀热爱、坚守挚爱,流淌着对新闻的激情、真诚和通透,把新闻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。正是因为这种把新闻事业上升为生命的境界,为新闻事业、新闻人赢得了尊重和尊严。


比如,用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。江坪曾把对记者的要求概括为“顶天立地”顶天,就是读懂党的政策方针;立地,就是要了解、反映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。做到顶天立地,新闻作品才能把准时代脉搏、回应社会关切。


像上世纪80年代,正值改革起步、艰难闯关时期,面对社会上对步鑫生改革的种种争议,江坪为了把稿子写扎实,做了许多采访,走访调研了三四天,最后再跟步鑫生本人细细聊了两天两夜,后来才有《企业家的歌》这一名篇。从江坪的一篇篇报道中,我们可以看到,只有始终葆有对时代的敏锐洞察,日复一日深入深度思考,才能写出具有时代标识的新闻作品,才能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。


江坪采访步鑫生时二人合影


比如,写好新闻的“新”字。创新,是他新闻生涯的关键词之一。他曾说:“作为媒体人,面对的不管是顺境、逆境,都不能安于现状,要勇于创新、勇于开拓、永往直前。”如,在任浙江日报总编辑时,江坪积极推动筹备浙报成立报业集团。在他看来,新闻工作和“新”字是联系在一起的,要关注新思想、新人物、新经验、新问题,“先进的技术,要为先进的内容服务”。




有人说,很少有哪个专业比新闻更加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深刻的思维训练,很少有哪个职业比干好新闻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多方面的能力。所以这个职业崇高、神圣,更需要用十足的责任感、使命感去浇灌。


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传统媒体面临着艰巨的转型任务。正如有人说,今天,主流媒体走到了艰难的一程。于是,我们发现:


有人坚守理想的韧劲少了。如今,有些人不再把新闻作为理想事业,更谈不上把新闻视如生命,而只把“做新闻”当成谋生的工具和饭碗,遇到一点困难挫折,受到一些利益诱惑,就偏离了原先的路径;还有人奉行“流量至上”“经济效益为先”,只要有人看,什么都敢发。


而江坪那一代人,谈起新闻工作,心中有火、眼里有光。江坪曾在从事新闻工作70周年座谈会上,讲起自己曾经有三次被“安排”去重要岗位任职,但他都拒绝了。这种对理想的坚守,在现在显得尤为珍贵。


有人改革创新的拼劲少了。有的新闻人在舒适区待久了、待惯了,认为“不折腾”也能活得不错,“折腾”了也不知道结果如何,因此一遇到改革、一想到创新就畏手畏脚、裹足不前,担心打破既得利益,害怕走出舒适区;还有的人面对与竞争对手的差距,要么怪“生不逢时”、要么怪“条件不好”、要么怪“对手太强”;新闻是求新的,而有的人习惯于“说车轱辘话”“炒剩饭”。像江坪那样,不管顺境逆境,始终勇于创新的闯劲干劲拼劲少了。


有人精研业务的钻劲少了。进入信息爆炸时代,记者写稿子似乎更容易了,上上网、打打电话、跑跑会议也能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稿子,至于信息的背后是什么、群众的关切是什么,未必在关心之列。如今,钻得不深、写得太浅、提升不快,人云亦云、写空话套话,成为一些年轻新闻人的通病。


新闻工作是历练出来的,要走出去,才能采回来;要沉下去,才能浮上来;要钻进去,才能悟出来。像江坪那样别人采访一次,他采访多次,别人写多篇稿子,他打磨一篇的钻劲、“傻”劲少了。


“风霜雨雪不易初心,时事变幻无改热忱”。事实上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新闻。不论媒体格局如何演进、传播介质如何变化,优质的内容、滚烫的文字、鲜明的观点、赤诚的情怀,永远是时代和大众所需要的。这更要求我们对照江坪等老一辈优秀新闻人,观照自我,找到缺失与不足之处


江坪的采访笔记




从江坪身上,我们看到渊博的学识、精湛的专业,更领悟到新闻人的立身之本、立业之基、立言之道。可以说,江老的新闻人生,就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厚重大书。


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,江坪被问及,“对青年一代新闻工作者有什么寄语?”他说,年轻记者要在继承中创新。继承前辈记者好的思想作风,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。此外,他还概括了四个“子”送给后辈:


第一,要有赤子之心。我们是党报,要有坚强的党性,反映人民的心声;

第二,要有竹子品格。竹子正直,要讲真话,实事求是;

第三,发扬钉子精神。钉子是深入的,要深入群众,深入实际,深入生活,写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作品;

第四,发扬轮子精神。新闻24小时发生,我们要随时准备出发,记者永远在路上。


我们所怀念的,也是我们所应传承与接力的。在笔者看来,这具体可以归结为三句话:


我们应追寻的,是坚守理想、胸怀时代,抒写“大文章”。像江坪等老一辈优秀新闻人那样,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把职业当事业、视新闻为生命,为之倾注热血真情,在坚守中成就自我价值、推动社会进步。我们有必要经常问问自己,有没有永葆对新闻事业的那份热爱?有没有尽到对新闻工作的那份责任?有没有扛起对时代发展的那份担当?


我们应追寻的,是勇于改革、善于创新,当“弄潮儿”。现在,舆论生态、媒体格局、传播方式不断变革,以改革创新谋突破、促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,更需要我们以锐意进取的拼劲、敢为人先的勇气,打破枷锁、闯关破题,多为成功想办法,不为失败找借口。


我们应追寻的,是扎根基层、情系人民,做“贴心人”。尽管新技术新应用广泛普及,新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丰富,但扎根基层、情系群众的作风永远不能变。只有心怀对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,对这片土地最真切的热爱,才能感悟到生活的温度,不断在实践中激荡风云。


2022年,也是在这样一个金秋时节,江坪在《生活的果实》一书的序言中写下一段话:“根深,叶成,花艳,果硕,这是自然规律,也是人健康成长的规律。我们将根深深地扎在人民大众生活的大地上,就一定会绽放出鲜艳的花朵,结出累累的果实。”

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。今天,我们对江老最好的怀念,就是从前辈的新闻人生中,汲取精神营养,继续奋力前行。





点击下方图片或者“阅读原文”,

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



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


▼ 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 ▼



往 期 精 彩 内 容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